魏大勋流泪:童年的创伤,会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吗?
点击↑ 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
1.
那些让人难忘的童年创伤
《做家务的男人》中,一向很皮的魏大勋让人泪目了。
起因是父子俩在做家务的“中场休息”时,魏大勋和爸爸躺在沙发上,以标准“沙发二子”的姿势,准备小憩一下。
这时,魏大勋让爸爸闭眼,爸爸不闭。魏大勋忽然悠悠地就自顾自地翻起了旧账:“你记得小时候吗?非要让我闭眼休息,我不闭,你就给我了两巴掌,我还不闭,你就继续打。打得老狠了。”
这时的氛围,尴尬而凝固。
魏大勋说这话的时候,眼圈早就红了,然而,脸上还在努力保持着故作轻松的笑,这让他的表情很不自然。爸爸呢,眼泪也在眼圈里打转,同时,让自己的表情努力看上去很平静,甚至有点冷漠。
这一幕,显得非常地“中国式父子”的感觉。
这时,妈妈坐在他俩中间,努力缓解尴尬氛围,非常心疼地向魏大勋解释道:你当时玩电脑有多厉害,你承认吧?你爸他是着急,我们都着急,不是有意的。那可能也是恨铁不成钢。他可能一生气,脾气就不好。想起来你爸肯定是后悔的。说完,自己的眼泪也红了。这里面,有无奈,更多的是心疼。
2.
没有人不带着创伤长大
我们经常说,原生家庭如何给了我们创伤,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关于父母或者原生家庭的文章。事实上,没有人不带着创伤长大,因为,没有父母是完美的。温尼科特在“母婴关系理论”中提出“good enough mother(足够好的妈妈)”的概念,曾奇峰老师将之称为“60分妈妈”。能做到60分的妈妈,其实就已经并不容易了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我们的童年,多多少少都带着创伤。
但是,除非个别情况,在更多的情况下,当我们回顾到自己的儿时经历,我们发现的事实是:在当时那个时空背景下,父母存在的一些理念,做了一些行为和决定,给我们确实造成了创伤。可是,并没有谁主观上一定要创伤谁。很多事情,更像是某一个特定时空下的产物。
比如,我的一位来访者,小时候,每当父母出门去菜市场买菜,就要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。从她记事起,从来如此。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,比如:强烈的不安全感,怕“鬼”等。可是,在那个时候,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,她的父母似乎并没有能力想出更好的办法。
再比如,我的一位朋友的故事。朋友的父母在西部某城市,因为高考红利,爸妈就把他从小寄养在天津的姑姑家。于是,从小开始,他总是感到一股浓烈的“寄人篱下”的感觉。因为,在他的印象中,姑姑态度非常差,对待他们也没有耐心。以至于他“小心翼翼”地度过了“看人脸色”的十二年,直到考上大学。
事实上,他现在回想起来,姑姑家的条件非常一般。家里只有姑父一个人上班,姑姑为了照顾他和表弟,不能上班,只能给药厂做“叠纸盒”的工作,这样,就能把工作带到家里做,记件收费。后来,还赶上下岗潮,姑父也失业了,一家人只能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,每天早出晚归,非常辛苦。家里住房也非常紧张,姑姑一家三口,加上他,四口人和另外三家一起住在一个大杂院。
在20世纪90年代末,几乎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就是这样,条件都不是很好。限于家里的有限条件,匮乏的物质和贫瘠的精神生活,努力生活、接纳他,并且尽量去照顾好他,可能已经是当时姑姑一家能做到的极限了。而父母呢,为了能让他考上更好的大学,把他送到天津,也应该是父母认为对他最好的选择。
事情就是这样。
很可能,从来没有谁主观上故意想创伤谁;而同时,即便没有谁主观上想故意创伤谁,创伤确实也会发生。
矛盾、对立和统一,在现实生活中,就是这么的淋漓尽致。
3.
童年创伤的影响,并非只有消极意义
童年的创伤,对孩子,一定是有影响的。
一般来说,我们一提到影响,都是消极影响。而事实上,创伤对我们的影响,既有消极影响,也有积极影响。更准确地说,是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,同时发生。
我的一位来访者,家里三个孩子,她排行第二。像这种家里三个孩子的情况,中间孩子就比较容易被忽略。事实上,她确实也被忽略。家里条件一般,大姐早早就不读书,来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,小小年纪就很辛苦,牺牲了很多;弟弟呢,又很小,确实需要更多的关注。
所以,家里的资源,不自觉地就有所侧重,要么倾斜给大姐,要么倾斜给弟弟,总之,分配到她身上的 ,少之又少。比如,家里一般舍不得买什么好吃的,一旦买了,父母会把有限的好吃的留给弟弟不给她;再比如,考大学的时候,妈妈说,考不上重点,就去打工挣钱,顶替大姐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,不能再耽误大姐,大姐也该到了嫁人的时候了。
纵然,父母限于实际的条件、个人能力和认识水平,有些决定实属“不得已而为之”,但是,这样的环境,还是给她带来了很多心理阴影。然而,在这些创伤带给她痛苦的同时,也“迫使”她从小就学会了为自己争取资源,从小就要更努力。高中时,为了能去读书,而不让自己高中毕业就早早打工挣钱,她拼了命地学习,努力让自己考上重点大学。这样的情况延伸到她走入社会,工作中,她一向非常努力,对所有人的要求,她从来都是“要一给二”,超标完成工作。这让她晋升很快,事业非常成功。
所以,很多早年成长中的创伤,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只是我们一贯认为的消极影响,其实也有很多积极影响。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,是无法分裂开的。
甚至,哪怕创伤带给我们消极影响的部分,也有积极意义。
比如:自恋。在我们的成长中,依恋的失败,导致自恋,自恋是一种不太讨喜的人格特质。我们在谈到自恋的时候,往往更多地看到“自恋”中“不太好”的部分。比如:自视甚高,比较自我,清高,不合群。而事实上,“自恋”本身,也是我们人生的动力之一,这种动力,也会驱使我们取得很多成绩。
4.
创伤,让我们如此不同
人和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同,其实也是源于这种不同的经历。是爱让我们不同,也是创伤让我们不同。大大小小不同的创伤,给我们不同的影响,带给我们的不同动力,激发我们不同的努力,我们不同的修复能力,达到的不同的修复程度。这一切,让我们每个人都很不同。
经历,带给我们的创伤和爱,伴随着得到和失去,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改变,这些,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能量的流动。
在一次督导课上,我的督导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,我把它称之为“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”的故事。
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穷,父母要很辛苦地工作,而且,孩子从小也被告知:家里没有资源,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,一切只能靠你自己。这样的情况下,穷人家的孩子想要脱离贫困的生活,只能非常努力,努力学习,努力工作,不断向上,一直要逼着自己做好、做好、做得更好,变得非常优秀。成为一个有超常努力、勤奋工作、努力生活的人。
富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富,一直生活得比较好,父母也没有那么辛苦,对孩子关注得也比较多,孩子内心更安稳,幸福感很强。幸福感很强,他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努力让自己“改变”或者“摆脱”什么。因为,一般来说,谁痛苦,谁就有改变的动力。生活的富足美满,可能相对而言,就缺少这种动力。这样一来,看上去,富人家的孩子也许就没有穷人家的孩子,在现实世界,更有“成就”。可是,虽然这样,富人家孩子的内心是安全、饱满、富足和平稳的。内心已然无比的幸福和满足。
所以,创伤、爱、动力和改变,这一切,在一定程度上,是一种动态平衡。创伤,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动力。因此,在创伤给我们的生命质量带来重大下降之前,其实,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揪着创伤不放。带着创伤,同样可以生活。
5.
最近几年,因为对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的恐惧,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,决定不生孩子了。这就是源于,我们本能上认为:创伤带给人的,都是坏的东西。而没有看到,创伤带给我们的,除了不好的影响,也有很多好的影响,甚至可以转变为我们前行的动力。同时,这种想法也一并忽略了人的自我修复能力。除此之外,其实,这也是一种自恋,我们似乎认为,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些事件、了解了一些知识和理论,就对这个世界有了足够的了解,并可以下一个定论:这个世界不好,你别来。因为这种一叶障目的自恋,我们忽视了孩子自主选择、成长甚至是自我修复的能力和机会。
确实,没人能保证,面对“创伤”,我们每个人都能应对自如,但是,创伤更像是蚌里的一粒沙,历经痛苦,终成珍珠。而且,都是不同的形状。
作者: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,北京大学硕士,浙江大学学士,主攻精神分析、心理动力取向,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。
从摇篮到餐桌、从乳房到厨房
0-5岁宝宝喂养
全面解决方案
《布教授有办法》第二辑9月9日首发
倒计时3天
首发期内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一束光书房购买即有精彩读书会福利,敬请期待
预约咨询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